中超周边收入与日韩差距明显 球市回暖仍需商业开发突破
近年来中超联赛现场观众人数呈现稳步回升态势,但周边产品开发与商业变现能力仍与日韩联赛存在显著差距。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职业足球在商业化运营方面的短板,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潜在空间。
根据最新统计数据,2023赛季中超联赛场均观众人数达到2.15万人次,较2022赛季增长约35,已接近疫情前2019赛季的2.3万人次水平。北京国安、成都蓉城等球队主场屡现爆满场面,表明球迷观赛热情正在持续恢复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超俱乐部的周边商品销售收入仅占俱乐部总收入的5-8,远低于日本J联赛15-20和韩国K联赛12-18的水平。
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。首先是产品开发能力的不足。日韩俱乐部通常每个赛季推出超过100款周边产品,包括限量版球衣、生活用品等,而中超俱乐部平均仅有30-50款,且设计创新性不足。其次是销售渠道的局限性。日本J联赛俱乐部平均拥有8-10个线下专卖店和3-5个线上销售平台,而中超多数俱乐部仅有1-2个线下销售点和简单的电商页面。第三是球迷消费习惯的差异,中国球迷更倾向于购买盗版低价商品,正版消费意识有待培育。
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中超俱乐部已开始尝试突破。上海海港与本土设计师合作推出的城市文化系列周边获得市场好评,山东泰山开发的青训主题产品线也取得不错销售业绩。这些案例证明,只要产品设计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情感联结,中国球迷同样愿意为优质周边买单。
专家建议,提升中超商业价值需要多管齐下。在产品端应加强设计创新,开发更多具有收藏价值的限量商品;在渠道端需要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;在服务端可学习日韩俱乐部的会员积分体系,增强球迷粘性。足协层面也可考虑推出联赛统一的商品开发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。
随着中国足球改革深入推进,中超联赛的商业开发正迎来关键机遇期。球市回暖为周边产品销售奠定了良好基础,但要将观赛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收益,还需要俱乐部在运营理念和专业能力上实现质的提升。未来三到五年,周边产品开发很可能成为中超俱乐部新的收入增长点,也是衡量联赛职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。